內容提要:資源型城市是以轄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的開采而興建,并以資源加工作為其主導產業發展的城市類型。這些自然資源多為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此類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大致分為預備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或轉型期四個階段。隨著資源衰退枯竭,城市開始出現經濟衰落、就業問題、貧困問題、環境問題、穩定問題等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在我國,資源型城市有262個,占全國建制市總數的17.8%,并多以煤炭、石油和金屬開發為主,這些城市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開發,資源城市進入衰退期的比例越來越高,城市發展面臨非轉型不得以發展的困境。本文以淮北市為研究對象,分析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建市以來,淮北作為華東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炭供應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長期超強度開采,加之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程度較低,給淮北帶來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比如:煤炭資源日趨枯竭、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乏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失業礦工和失地農民就業困難、社會保障水平偏低、地方財政負擔加重等。本文從淮北發展的實際出發,對淮北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現狀進行了詳細闡述,并運用SWOT模型對淮北市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為資源城市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字: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淮北市;
一、緒論
?。ㄒ唬┭芯勘尘?/strong>
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1]。資源型城市主要是建立在本地區礦產和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并以其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這些自然資源以不可再生資源居多。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可大致劃分為預備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或轉型期四個階段。其中,資源枯竭型城市即指自然資源開發進入衰退期的城市。
長期以來,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我國城市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資源城市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首先,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給?!爸袊?0%左右的一次能源、80%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和30%以上的生活用水來自礦產資源”[2]?!百Y源型城市為國家提供了93.6%的煤炭、90%以上的石油、80%以上的鐵礦石、70%以上的天然氣”[3]。其次,資源型城市為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做出了重要貢獻?!百Y源型城市以占全國24.7%的人口提供37.7%的國內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4]。再次,資源型城市為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多數資源聚集在人口密度較小的偏遠地區,隨著開發、利用規模的擴大,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有力輻射,對帶動就業和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重要。
然而,隨著早期西方資源型城市資源衰竭的出現,城市經濟衰落、貧困、環境、就業、穩定等各類社會問題不斷涌現,甚至引起了社會動蕩。德國的魯爾、法國的洛林、美國的休斯敦、日本的九州等城市、地區逐步重視、研究資源型城市怎么通過轉型破解發展困境[5]。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大慶、阜新、撫順等城市陸續出現資源萎縮及城市衰退現象,從這一時期起國家和政府就開始探索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特別是21世紀以來,如何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政府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據統計,在我國262個資源型城市中,地級行政區126個,縣級市62個,縣(包括自治縣、林區等)58個,市轄區(開發區、管理區)16個[6]。這些城市在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宏觀政策的變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資源型城市嚴重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暗?020年,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約有25種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包括鐵、銅、鍋、猛、鉛鋅、鎳等主要金屬原料和傳統優勢礦產錫、鋪等”[7]。一些城市的發展已走入了由成熟期向衰退期延伸的發展困境,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資源型城市轉型已迫在眉睫。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確定并公布我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共計12個;2009年3月,國家又確定了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32個,其中就包括淮北市。2011年,xxx又批準了25座資源枯竭型城市。
為更好地化解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2007年xxx出臺了《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明確提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由省級政府負總責。轉型試點市政府要抓緊提出轉型工作的具體方案,切實做好轉型規劃并組織實施,重點在行政管理、產業發展、財政稅收支持、信貸、社會發展、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礦業權管理和資源勘察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ǘ┭芯恳饬x
本文以淮北市的轉型崛起問題為研究對象?;幢笔忻禾抠Y源豐富,1960年隨國家開發閘河煤田而設市,成為中國五大煤炭基地之一,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工業城市,素有“華東動力之鄉”的美譽。建市以來,累計生產原煤10億多噸,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然而,淮北作為煤炭的初級產品和能源供應基地,煤炭資源的開發已進入枯竭期,從1990年起,先后有8對大型國有礦井、12對地方中小型礦井閉坑,預計2020年,現有13對國有大中型煤礦中的10對礦井還將陸續報廢,經濟結構失衡、產業單一、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乏力、采煤塌陷總面積達7109公頃、塌陷等因素導致失地農民多達28.87萬人、地下水降落漏斗區近300平方公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安徽省平均水平的25%、維穩壓力較大等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經濟社會發展被推到了“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
作為一座典型的欠發達的內陸資源城市,面對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復雜歷史因素制約的背景下,如何全面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個極具創造性和應用性的課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市內外目前均無詳細成熟的科研成果。當此之時,本文將在總結淮北市轉型崛起現狀及取得的經驗基礎上,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方面作比較深入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力爭提出適合淮北實踐的、具有一定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對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有利于資源城市的順利轉型和穩定發展,有利于此類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的落實。
?。ㄈ┵Y源型城市研究綜述
1、國外研究現狀
受工業革命及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殖民主義活動的影響,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等新興國家的資源開采、加工活動開始頻繁,煤、鐵等礦產資源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類型的資源型城鎮隨之誕生。二戰后,隨著煤、鐵等資源的日益枯竭、新型能源的出現以及其他能源的競爭,人們不得不重視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問題。
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是資源型型城市理論奠基與初步發展階段。1921年,英國學者Auronsseau在開展城市職能分類及分類體系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礦業城鎮(Mining Town)的概念[8]。加拿大學者Machintosh則被認為是在20世紀20年代最早提出了“大宗商品理論”(Staple Theory)的概念(“Staple Theory”也被譯為“大宗商品(產品)輸出理論”“原材料理論”或“作物理論”等)[9]。20世紀30年代,同一國家的政治經濟學家Innis則將其發揚光大,揭開了資源資源型城市研究的序幕。針對單一產業城市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快速增長,資源枯竭后又迅速沒落這一特征,Innis用“颶風”(Cyclone)來描述這一類型的資源開發方式及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10-12]。這一時期,研究者們主要是以單一城市或某一特定區域的若干城市為對象,且主要是查找導致該城市或區域不穩定的原因。隨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Robinson Ira首次從自然因素、發展歷程、社會管理等方面對資源型社區進行評估,指出了這些新興的資源型城鎮與19世紀及20世紀初期隨著資源開發興起的公司城鎮有所不同;并重點分析了這些城市中的規劃建設經驗和對未來的啟示[13]。Lucas從產業地區的發展角度,并提出了資源型城鎮的四階段發展理論,四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建設期(Construction)、發展期(Recruitment)、轉型期(Transition)和成熟期(Maturity)[14]。該四階段劃分方法影響此后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就開展持續的研究,并較多的引用和修正這一劃分方法。但這一階段的研究注重從社會學方面探索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問題,只關注眼前利益,沒有意識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更沒有意識到資源型城市將會存在下滑、衰退甚至關閉的可能。這時的理論未能從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循環中考慮到資源城市發展問題。
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資源型城市研究的第二階段,又稱之為理論規范性研究階段。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一系列劇烈的社會經濟變革,對資源型城鎮的研究注重向產業結構轉型轉變,并將其所依賴的資源經濟和產業納入全球經濟體系。加拿大著名地理學家Bradbury指出資源型城鎮發展理論的基礎是地區的不均衡發展及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資本積累過程[15]。此外,他還認為資源型城鎮的高度資源依賴特性使其處于脆弱的經濟狀態中,而垂直一體化的跨國公司則處于控制地位,為追求資本積累的最大化而進行跨國的經營運作和資源分配[16-17],某些資源型城市之所以能夠得到發展,是因為一時的資源優勢,一旦資源優勢喪失,生產經營優勢就會被其他地區或國家替代。Porteons和Newton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問題,即資源產地和大都市區的“中心—外圍”關系和剝削關系,而跨國公司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8]。但是,Ofairoheallaigh對依附理論中高度垂直一體化、水平多樣化的跨國公司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見解[19-20],他認為資源只有在外界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后,使資源轉化成工業投入品時才能成為資源,所以這種剝削關系的假設本事就是有問題的。他還認為Bradbury夸大了跨國公司的轉移能力,因為資源的轉移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此外,還有多位學者從社會學角度,對資源型城市的社會互動問題進行了研究[21]。
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20世紀末是資源型城市研究的第三階段,即轉型研究階段。由于受經濟危機、跨國公司戰略和全球化的影響,80年代末期以來,資源型社區開始面臨危機,資源經濟的主要特點是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經濟轉型(Economic Restructuring)對資源型社區的及資源型城鎮帶來的影響成為廣大學者研究的重點。這一時期,很多資源型城市正在展開新的、根本性的調整,以求在資源型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之間達到平衡,實現持續的發展[22]。Barns在全面了解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加拿大資源型城市研究的基礎上,認為主要集中在資源的過度開采帶來的影響、資源型城市轉型機制、資源型城市產業替代和轉型、資源型經濟變動對國家的影響、資源開發地區原住居民的發展等五個方面[23-27]。這一時期的研究也反思了以往研究成果,認為Innis、Lucas和Siemens等傳統資源型城市研究者的理論,隨著資源型產業和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其研究成果需要進一步修正。
資源型城市研究的第四階段,21世紀以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逐漸形成和完善,資源型城市研究正式邁入可持續發展研究階段。學者們致力于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的平衡、將可持續發展成為資源型城市研究的主要方向,不斷探索可持續的資源型城市理論模式和實踐路徑。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資源型城市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有以下三個階段:
階段一,1949年建國初期到1978年改革開放,主要研究資源型城市的布局選址及區域分工等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將重工業基地建設定性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礦物資源,資源型城市應運而生并得到迅速發展。這一期間理論研究較少,重點集中在勞動力分工、人口遷移和城市建設規模上。
階段二,1978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市場經濟逐步建立,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開始顯露出諸多弊端。李文彥、周一星、楊諱民、劉洪認等專家相繼發表了針對資源型城市的研究成果,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問題才逐漸進入人們視野,引起政府和社會關注。
階段三,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轉型及可持續發展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張米爾分析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產業、區位、環境、體制、產權、財力和人才七大制約因素[28]。綜上,國內的研究主要緊扣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路徑與模式、動力與補償機制等方面,研究的重點是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接續替代產業與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也是資源型城市發展和解決資源型城市問題的關鍵。當前,國內研究方法以描述歸納和案例實證兩類為主,定量研究集中在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預測上,但缺乏多維度比較分析。產業轉型往往集中于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忽視了地區社會、環境等問題的研究?;幢弊鳛橘Y源枯竭型城市,在近60年的開采中,雖為城市帶來了財富和發展,但也帶來了問題和傷痛,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受采煤塌陷區影響較大。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淮北市積極探索轉型發展之路,特別是在采煤塌陷區治理和產業轉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還有很大空間,研究這一課題尤為必要。
?。ㄋ模┭芯績热菖c方法
1、研究內容
本文以淮北市為例,研究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崛起問題。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闡述國內外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軌跡,指出資源型城市轉型崛起的意義和必要性,并對資源型城市國外和國內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2)研究國際、國內城市轉型的幾種典型模式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3)對淮北市轉型崛起現狀進行評價與經驗總結,從中了解淮北資源城市轉型崛起的優缺點,給其他各地同類型城市提供參考。
(4)進行SWOT分析,指出淮北市轉型崛起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淮北市實現轉型崛起指明方向。
2、研究方法
(1)以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為總體研究框架,在理論論述的基礎上,以淮北市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實證分析。
(2)以文獻查閱法為主要手段收集資料,通過國內外文獻、期刊、網站等查詢收集資料。
(3)本文以淮北這座資源枯竭城市為例,采用縱向比較法,客觀全面的分析轉型崛起問題。
(4)采用SWOT分析法,對淮北市轉型崛起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梳理分析,為資源城市轉型崛起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二、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模式與啟示
?。ㄒ唬┵Y源型城市轉型的模式
1、國外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
(1)九州區的高新產業跨越模式
九州是日本傳統的煤炭產區。上個世紀60年代起,日本政府意識到煤炭等資源日漸枯竭,煤炭工業的衰退趨勢不可逆轉,故及時改變發展戰略,采取一系列促進該地區產業轉型的措施:
①調整煤炭開采規模。在保證本國煤炭生產供應基礎上,先后10余次制定出臺煤炭產業政策,依托煤炭進口,優化產業結構,縮減煤炭生產規模,保證煤礦的關閉、勞動力的安置平穩過渡。
②高度重視環境修復。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大力實施生態環境修復,找準土地整治、產業調整與環境修復結合點,建立了一批山清水秀的生態園,為吸引國內外投資者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③積極發展替代產業。充分利用煤炭開發所積累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在九州設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專區,成立集成電路(IC)產業等6個技術城,吸引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日本日立等國際國內大型企業紛紛入駐,開發了一系列產量高、具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汽車、化工、電子以及消費品工業逐步發展為接續產業。
④推進失業工人轉崗。針對煤炭失業工人,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幫助其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引導80%以上的失業工人投身到新興企業中,并對失業工人及其子女就業給予優惠補助。
⑤加大新興產業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制定新興產業發展專項政策,支持科技含量高、前途廣泛的新型產業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產業轉型和輻射擴散。目前,九州地區已成為國際著名的高科技產業基地,有力促進了城市的轉型及可持續發展。
(2)魯爾區的多元化轉型模式
德國魯爾地區是典型的煤鐵基地和重工業區。與九州放棄原有資源產業不同,魯爾地區以煤炭的生產、就地加工為主,采用在一定條件下延長產業鏈的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①再工業化。制定魯爾區第一個發展計劃《魯爾發展綱要》,改造升級大型礦井、鋼鐵冶煉等技術,形成了與建材、電力、煤化工等齊頭并進的多元產業體系,并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整治土地,改善投資環境。
②新工業化。在對傳統產業調整優化的同時,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推動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依托魯爾區勞動力充裕、交通便利、消費潛力大的有利條件,大力倡導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成立了電子、電器、紡織服裝、精密機械和儀表等新工業部門,進一步優化了工業產業結構,逐步擺脫了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推動了城市的產業更替。
(3)洛林的風貌改造模式
洛林地區是法國重要的化工基地,擁有豐富的煤鐵資源。隨著煤礦和鐵礦的日益開采,洛林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為破解發展困境,洛林走出了一條風貌改造式的轉型道路。
①改造原有工業用地。洛林徹底關閉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設立專項土地治理資金,對原有工業用地進行重新包裝,迅速興建了居民住宅、購物中心、文化設施等休閑娛樂場所。
②重視人力資源轉型。政府投入專項財政補貼,為失業礦工提供就業咨詢、技能培訓等服務,鼓勵其自主創業,95%以上的失業工人重新就業。
③加強軟硬環境建設。加強對綠化、社區建設等方面投資,興建企業創業園,在一定期限內免費提供廠房、設備等優惠條件,以優良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吸引外資企業集聚,JVC、Toshiba、奔馳汽車Smart等企業陸續進入,使洛林從一個衰退的工業園區轉變為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興工業區。
2、國內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
(1)玉門棄城搬遷模式
甘肅省玉門市是新中國第一口油井誕生地,其轉型歷程可以概況為“因油而興,因油而棄”。
①轉型崛起尤為緊迫。上世紀60年代,由于玉門市政企分家過早,導致政府對城市規劃、建設、經營投入不足,地方產業沒有培育起來,城區逐步發展不平衡,重工業輕服務業等結構失衡弊端凸顯。
②依托中心城市帶動。積極探索實踐。2003年,玉門市開啟了轉型新路徑,總體戰略是把石油企業遷往80公里處的酒泉市,將市政府西遷到90公里處的玉門鎮,作為玉門的區域性中心建設。
③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在鞏固提升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等產業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金融業為主導,高端商貿業為支柱,總部經濟、科技研發、會展業為配套的物流、會展、旅游多元發展的現代服務產業體系,進而帶動區域性發展,最終實現轉型崛起,其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2)阜新接續與替代產業同步轉型模式
阜新市位于遼寧省境內,是我國天然氣、石油、鐵礦石、煤等資源工業基地。隨著“礦竭城衰”,提出了兩大轉型思路:
①選擇替代產業。2001年以來,阜新市決定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將農產品深加工作為轉型崛起突破口,以“龍頭+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肉禽深加工、乳品制造等產業,既為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又促進了產業轉型。
②選擇接續產業。發揮當地煤礦資源優勢,延長煤電、煤化工等產業鏈條,積極爭取國家轉型政策支持,培育了氟化工、鑄造、新型材料、板材家居、液壓裝備等產業集群,摒棄了對原有資源的依賴,實現了經濟社會的真正轉型。
(3)東川觀光旅游模式
云南東川以銅礦聞名,被譽為“天南銅都”,銅礦業對地區財政的貢獻達95%以上。由于沒有區位優勢,建設又缺乏規劃,伴隨銅礦資源開采殆盡,各類社會問題集中爆發,鑒于此,東川轉型不得不另辟蹊徑。
①謀劃鄉村旅游。東川自然景色美、生態環境好,民風純樸、文化底蘊深厚,為此,在保持鄉村傳統自然風貌基礎上,積極植入現代生態文明,把東川鄉村打造成城市綠色休閑后花園。
②優化生態環境。著眼生態休閑旅游業發展,注重“點面”結合,兼顧“形象、實用”,整合湖泊、田園生態資源,修復了古橋、古井、古巷,修建了蓮花池等多處景點,從前的落后村落,如今變成了花草掩映、綠樹成蔭,園在村中、村在園中的魅力鄉村。
③壯大創意經濟。加快“庭院經濟”和生態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建設了300畝“農家樂創業園”和市民自耕園,開發了“休閑度假游”“民俗文化游”“生態體驗游”等休閑旅游項目,吸引了省內外游客慕名而來,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如今,東川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休閑旅游精品景區。
總體而言,我國阜新、玉門、東川等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方式與國際資源型城市相似,歸納起來主要有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推進轉型,發展新的替代產業,全方位開放整合各方面資源等。這些方式可以概括為兩種形式:一是圍繞產業鏈的延長,使得原有產業向縱深發展挖掘新的發展潛力;二是以置換或拓展原有產業,在產業的多元化形成集聚中拓寬新的發展空間。
?。ǘ┵Y源型城市轉型的啟示
啟示一:創新轉型理念。城市轉型最重要的是轉變發展思路,轉變傳統的發展理念。九州、魯爾、洛林的轉型實踐證明,發展視野決不能局限在本地區。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依托現有的產業結構基礎,放眼國內、接軌國外,以寬廣的視野謀劃發展,以開放的胸襟推動轉型。
啟示二:找準轉型模式。九州選擇直接摒棄原有產業,魯爾則采取延伸產業鏈條,盡管模式不同,但都取得了由單一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大城市發展的成效。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崛起不能“一刀切”,應堅持摒棄資源要素制約這一原則,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更加注重轉型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地區特色的轉型崛起之路。
啟示三:強化轉型支持。從三地的轉型實踐來看,政府在轉型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產業定位、資金投入,還是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源開發,都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政策和財政的支持。此外,三地的轉型的成功,表明了既離不開產業的鳳凰涅槃,也離不開民生、生態、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有力支撐。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資源枯竭型城市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
三、淮北市轉型崛起現狀評價與經驗總結
?。ㄒ唬┗幢笔懈艣r
1、淮北市發展的歷史沿革
淮北市是我國華東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炭供應地,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它于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伴煤發展?,F轄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和濉溪縣,擁有7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2741平方公里,總人口217.9萬人。工業化率50.2%,城鎮化率60.8%。2009年淮北市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并于2012年再次獲得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延續五年政策支持。五年來,淮北市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xxx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為指導,結合省、市“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淮北市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規劃》《安徽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全面開展城市轉型工作,將中央和省級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主要用于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環境治理和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平臺建設等方面,深入實施“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資源型城市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但是由于歷史問題積累較多,加之受宏觀經濟下行和支柱產業減收影響,目前轉型崛起的障礙仍然較多,主要表現在受經濟形勢影響財政收入持續下滑、煤炭產業所占比例依然較大、采煤塌陷區治理任務十分艱巨、失地農民就業、養老等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等,需要政府和社會長期的努力,才能最終達到城市全面轉型的目的。
2、淮北市轉型工作基本情況
經過50多年的建設發展,淮北已經步入求質量、可持續的綜合發展階段,迫切需要重新審時度勢,確立城市發展定位。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精良產業、培育精深文化、建設精美城市,錘煉精細作風”,努力實現轉型崛起;2016年,在市八次黨代會上,市委、市政府又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和“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工作總基調,將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尋找發展機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使轉型工作順利推進,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標任務。
近年來,通過實施工業轉型崛起攻堅年計劃,大力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非煤產業優化升級擴張煤電產業助推轉型“三大行動”和“萬千百十”工程。著力構建以能源產業為支撐、先進制造業為主體、新興產業為引領、生產性服務業為保障的現代產業體系。2017年,煤炭產業(含煤炭、電力、煤化工)所占比重持續下降,非煤產業(不含煤炭、電力、煤化工)所占比重繼續增加。從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看,煤炭產業(含煤炭、煉焦)占全市工業總量的37%(煤炭28.7%、電力5.9%、煤化工2.4%),非煤產業占73%;從工業貢獻率來看,煤炭產業占全市工業總量的20.2%(煤炭11.2%、電力4.3%、煉焦4.6%),非煤產業占79.8%。
(1)延伸接續產業,煤-焦-化-電-材循環產業鏈基本形成
近年來,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機遇和發展坑口電站的有利條件,淮北市加快統籌煤電一體化發展,建設了大型超臨界或超超臨界高效機組,大唐淮北虎山發電廠2×66萬千瓦機組并網發電,平山電廠一期2×66萬千瓦機組開工建設,平山電廠二期成為世界火電行業綠色發展的科技高峰,能源基地地位進一步鞏固。緊抓新型煤化工基地上升為省級戰略機遇,開工建設了年產10萬噸的粗苯精制、年產30萬噸的煤焦油及深加工、新型墻體材料、總投資147億元的年產220萬噸焦炭的煤焦化二期等多個關聯項目,全面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集群,已初步建成國家煤化工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煤化工產業基地,掀起新型煤化工基地建設的序幕,重點在臨渙工業園規劃了30多個重大節點項目,努力打造煤、焦、化、電、材循環產業鏈,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為煤-焦-化-電-材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預計2017年基地工業總產值將突破200億元,畝均投資強度、稅收貢獻在全省開發區中均處于前列,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2)突出第三產業項目的帶動作用,非煤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以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非煤產業擴容升級。美信鋁業、金龍機電等項目竣工投產,陽光機電、海聚科技園等項目加快推進,相邦復合材料、圣祥食品、華中天力鋁業等項目開工建設。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0.1%,增速居全省前列。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家,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增長15.3%。非煤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58.6%,同比提高近10個百分點。
電子商務加快推進,濉溪縣電商產業園獲評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園區,中瑞農副產品榮登安徽電商50強,相王網絡等2家企業成為電子商務示范企業,電商進農村扎實開展,跨境電商實現實破?,F代物流加快發展,傳化物流公路港正式運營,杭淮惠龍物流園入駐物流企業40余家,中農批物流園加快建設,青龍山無水港項目一、二期合建工程全面復工。商貿服務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標準化菜市場7個,伯瑞特酒店開業運營,萬達城市廣場等項目基本完工,高登酒店、香舍里飯店等參評國家級“鉆級酒店及綠色飯店”。旅游業發展有聲有色,雙樓花海賞花季、柳孜文化園等活動精彩紛呈,南湖捕撈節、和村蘋果節、南山文化旅游季等系列活動成效顯著,第二屆黃里杏花節、相山風景區、榴園村生態致富好故事在央視播出。相山區、烈山區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有序進行,南湖景區基本達到國家4A級景區標準,段園葡萄特色小鎮、小李家紅色旅游景區獲批國家3A級景區,東湖宜園、西域風情園、柳孜文化園一期等項目建成對外開放。
(3)積極探索“產城一體化”發展模式,形成一批特色產業園區
市政府高度重視開發區的轉型發展工作,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開發區做大做強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努力推進開發區由工業集中區向產城融合的現代工業園區轉型、由相對粗放向集約發展轉型、由注重增量向提升存量和優化增量并重轉型、著力推進開發區產業發展及載體建設升級,鼓勵支持開發區積極探索“產城一體化”發展模式,統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兩大戰略,以園區發展帶動城市建設,以城市建設促進園區發展,形成了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互動格局。2017年,xxx和安徽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將開發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引領區、高水平營商環境的示范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集聚區、開放型經濟和體制創新的先行區,提供了戰略指引和政策支持。近年來,經省政府批準,鳳凰山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由原11.2平方公里擴至19.4平方公里。濉溪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由原2.79平方公里擴至20.95平方公里;同時,濉溪經濟開發區積極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力爭2018年內申報成功。目前,在全市范圍內規劃建設了6家省級開發區和1家濉溪蕪湖現代產業園和10個工業集中區,入園規模企業達650家。工業園區的建立和發展,推動了產業形成和發展,形成了諸如杜集的裝備制造、相山的食品、濉溪的鋁基新材料等一批產業特色園區。
(4)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創新能力提升一個臺階
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岱河煤礦、劉橋一礦、金石礦業順利關閉,退出產能305萬噸,妥善安置職工9959人,“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有序推進。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8.4%。開展降成本減輕實體經濟企業負擔專項行動,全市結構性減稅9億元。開展電力直接交易和天然氣大用戶直供,為企業節約成本1.2億元。強化項目帶動,加大補短板力度,全年實施各類重點項目537個、完成投資465億元。組織開展“四送一服”“三個一百”幫聯企業專項行動,累計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299個,為267家中小企業提供過橋貸款,新型政銀擔業務在保余額21.7億元,“新三板”、四板市場掛牌企業總數突破100家?;幢钡V業股份公司重組上市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首單市場化債轉股資金落地淮北,累計投放債轉股資金76.2億元,企業杠桿率有效降低。
出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30條”、推動“三重一創”建設“10條”等系列政策,濉溪鋁基高端金屬材料產業基地通過省評估考核,相邦陶鋁新材料、科寶生物醫藥中間體獲批省重大新興產業專項,上海交大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正式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0.1%。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3%。東華(淮北)全國中小企業云服務智慧產業園簽約落地。扎實推進“雙創”平臺建設,累計建成省級孵化器1家、眾創空間4家。
“十大工業項目”進展順利,華潤金蟾中藥配方顆粒制劑、金龍AG玻璃、花園新材料一期建成投產,平山電廠二期、口子產業園、完美生物、華孚產業園開工建設。實施海螺水泥、長治電子等技改項目141個,理士電源、曦強乳業等77個項目獲制造強省政策支持。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9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利潤增幅全省領先。糧食生產實現“十四連豐”,全年總產129.5萬噸,小麥平均單產創歷史新高。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1家,農產品加工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居全省首位。傳化智聯城市物流中心、智匯電商產業園正式運營,中農批淮北大市場、青龍山現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設,獲批省級服務業集聚區4家。濉溪縣電商產業園獲評省級示范園區。南湖景區躋身國家4A級旅游景區。
(4)堅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十大城建工程”全面推進,棚戶區改造、東湖景區、京臺高速出入口景觀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市規劃展示館和檔案館開工建設,骨干路網、中湖景區、黑臭水體治理加快推進。編制完成《淮北市空間規劃》《東部新城城市設計》,穩步推進《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修編工作。我市被列為國家第三批城市“雙修”試點市、省級生態網絡規劃試點市。
全年完成城鄉基礎設施投資161億元,同比增長53.5%。新建交通干線、城市道路111.7公里,煤化工快速通道、梧桐中路、創新大道等一批主干道路建成通車,S101合相路二期、S254古毛路二期、S235濉唐路二期開工建設,東部新城、高鐵新區路網加快推進,符夾鐵路立交橋基本建成。梅苑中路、桂苑中路等斷頭路順利打通,迎賓路、梧桐路等交通路口渠化改造完成,道路擁堵逐步緩解。推進老城區雨污分流,完善污水主干管網12公里。新增供水管網37公里、燃氣管網51公里,建成烈山、杜集片區污水轉輸管網42公里。建設公共自行車三期工程,改造提升老舊公廁59座,首批新能源公交車投入使用、首條旅游公交專線開通運行。新型智慧城市在政務服務、城市管理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無線城市建設初見成效。建成鳳凰公園等18個公園和重要綠化節點,烈山、臥牛山山體治理加快推進,市一中東校區、市人民醫院新院區開工建設,東部新城開發進一步提速。
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到面全面鋪開,農村環境“三大革命”一體化推進,5個鎮政府駐地建成區、28個中心村和230個自然村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完成農村公路暢通工程415公里、改造農村危房1000戶,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部竣工。石榴小鎮、芳香小鎮(試驗)入選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全年完成棚改41300套,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7407套,貨幣化安置率達94.5%。我市棚改工作入選全省年度最具影響力十件大事,棚改模式成為全國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ǘ┰u價指標選擇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印發的《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年度績效考核評價辦法》(發改東北〔2013〕1165號),將三個大指標10個小指標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主要績效定量考核標準,如表1所示:
表1資源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ㄈ┰u價結果分析
1、經濟發展指標評估分析
地區生產總值:受到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的影響,煤炭產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淮北市經濟發展抗壓能力獲得提升,經濟實力穩步增強。2012-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620.5億元增長到940億元,是2012年的1.41倍,年均增長7.1%,比上年度增長7.5%,但在全省排名仍然靠后(詳細見表2)。201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2500元,比2012年增加13215元。與2016年相比,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5%、8%,城鎮登記失業率2.59%。財政收入繼2012年后再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7.6億元,增長15.3%,創歷史最好水平。
表2 2017年安徽省16個地級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2、社會民生改善指標評估分析
就業指標:淮北市近五年就業局勢穩定,各類重點群體充分就業,新增城鎮就業26.9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平均控制在3.79%,勞動者就業質量和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效率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創業帶動就業效應充分顯現,為11837名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92億元?;萜笳呗鋵嵉轿?,為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和減(緩)收社保費用42.62億元。去產能企業職工分流安置工作穩步推進,16016名職工得到妥善安置。
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9%以內,大眾創業氛圍更加濃厚,完成創業培訓408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61億元,創業載體建設速度不斷加快?;萜笳呗鋵嵉轿?,企業緩(減)繳社保費用9.44億元,撥付企業崗位補貼1.33億元。社會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全民參保登記計劃積極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發放及時準確,完成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金調整工作。
3、環境整治指標評估分析
礦山地質環境工程治理指標:近年來,累計投入近50億元用于南湖、東湖、中湖等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和景觀修復工作,通過復墾整地、治理造地、生態修地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變廢為寶,有效增加耕地面積11萬畝、建設用地4萬畝。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治理采煤塌陷地18.63萬畝,新增耕地10萬余畝,新增建設用地3萬余畝,新增養殖水面3萬余畝,拓展了發展空間,優化了生態環境,促進了土地資源循環、高效利用。
四、淮北市轉型崛起的SWOT分析
?。ㄒ唬┗幢笔修D型崛起的優勢
1、區位優勢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經濟區腹地、中原城市群中心,承東啟西、接南連北,較早建立了交通運輸網絡,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淮蕭客車聯絡線也于2017年12月建成運營。符夾鐵路線北連隴海、南接津浦,京福、連霍、泗許高速縱橫交匯。距徐州觀音機場僅60公里,距連云港港口240公里,是安徽省距深水港口最近的城市。
2、資源優勢
①再生土地資源。全市現有采煤塌陷地24萬畝,治理率54%,在國內屬一流水平。預計到2020年還將新增塌陷地23萬畝。按有關規定,國有已征采煤塌陷地屬國有存量土地,可用于建設。因此,全市工業用地保障潛力巨大。
②礦產資源。全市有煤、鐵、銅、石灰石、高嶺土等16種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煤炭資源最具優勢,遠景儲量350億噸,工業儲量80億噸,年產原煤4200多萬噸,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
③農業產業資源。全市現有耕地13.7萬公頃,水面1.2萬公頃,是華東地區糧、棉、油、水果、蔬菜、水產等重要的生產基地,農產品遠銷省外、海外。
3、產業優勢
作為一座煤炭資源型城市,經過多年的轉型崛起,淮北市初步構建起了“煤電、煤化工、食品工業、機械制造、紡織服裝、新型建材”等六大主導產業齊頭并進的多元化產業體系。2017年,六大主導產業累計實現增加值364.6億元,占全市工業的比重達到86.6%,對全市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和利稅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1.6%、79.95%和83.89%。其中,機械制造行業進升第一、達到25.19%;食品加工位居第三。全市102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全年完成產值252.2億元,同比增長18.7%,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16.1%。
4、政策支持優勢
淮北是全國資源枯竭型轉型試點市、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全國創業創新型城市試點市、全省首批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第三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2017年,又入選首批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第三批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榮獲“國家綠色發展優秀城市”稱號,享受國家和省在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方面政策傾斜,同時享有省里重點支持皖北加快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近期,淮北被寫入《中原經濟區規劃》,進入國家戰略層面。特別是近年來,淮北獨立設置了市金融辦,成立市“上市辦”、市政府投融資管理委員會和管理中心,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發展的政策措施。
5、投資環境優勢
淮北河湖相連、山水相依,自然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穩定,城市化、工業化水平均高于皖北其他城市,親商、富商、和商的氛圍濃厚。先后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入選“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強榜單,連續兩屆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獎”,被評為“深港企業最佳投資城市”“浙商最佳投資城市”,2017年入選中國最佳表現城市。
(二)淮北市轉型崛起的劣勢
1、產業結構不合理
①工業獨大的特征依然明顯。據調查,三產業比例由2012年的8.3:66.1:25.6調整為2017年的6.8:59.4:33.8,三產比重雖然有所上升,但工業行業獨大的特點依舊十分凸顯。煤炭產業(含煤炭、電力、煤化工)所占比例依然較大,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總量的46%。
②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第二產業只與少數配套產業形成了主導產業鏈,但產品仍然具有初級化、低端化特征,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新興及非資源型產業發展不足。第一、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發展相對滯后。一產發展尚處于不成規模的起步階段;第三產業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6.1%,其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伴隨山水城市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規模不大,層次不高,牽引力、帶動力及示范性不強,還不能有效地改善市場結構、提升全市的服務業水平。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信息咨詢及市場營銷等生產型服務業的還是空白?;幢笔械漠a業結構調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2、工業園區承載能力不強
①工業園區規模小,層次低?;幢笔泄I園無論是園區整體,還是入園企業,普遍存在層次低、規模小、產出少的問題。在全市工業園區中,規劃較為合理,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引進和投產企業較多,經濟和社會效益較好,產業集群化趨勢較為明顯,已進人以規制為特征的填充階段的工業園區少。
②工業園區基本上是政府主導型,內生動力不強。目前淮北市的工業園區普遍采用政府主導型管理模式,即由當地政府設立派出機構——開發區管委會與黨工委,負責園區統一規劃及管理、協調和服務。有的園區甚至兼有一級行政區功能。在市場經濟發育程度較低的背景下,政府主導型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園區的開發建設效率,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個別縣區、部門在建設工業園區過程中,市場意識淡薄,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主觀上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③工業園區產業關聯度低、集聚程度不高,配套能力不強。一些地方招商的著眼點主要放在項目的多少和大小上,忽視項目的關聯性,不管什么投資項目,撿到籃子里的就是菜,企業之間聯系不普遍,雖有企業集聚,但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這種以投資者為主導的產業選擇模式,導致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趨同,重點行業不突出。園區內的服務體系也不健全,沒有中介服務機構或雖有但還處于發育階段,所能提供的服務有限。特別是產業配套能力差,一些行業的重要原輔材料和零配件工業不配套,產量低、品種規模少,不適應下游加工業的生產需求。
④工業園區內企業與當地經濟融合度不高,植根性不強。園區內的企業大多數是招商引資而來的,與本地原有的企業和產業,與本地的資源和市場未形成牢固的共生關系,還沒有與本地經濟發展形成深度嵌合。有些企業目的在于享受土地出讓等優惠政策,在擴大投入、再生產等方面的積極性不高;還有的企業目的在于追求當地大量廉價資源,長久發展意識淡薄,導致做大做強地方支柱產業的動能不足。
3、高端技術人才匱乏
①人才總量不足?;幢笔腥瞬牛ú缓瑖?、省直單位)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人才總量不足?;幢笔鞋F有人才總量36781人,每萬人擁有人才數僅為183人,人才密度不到2%,遠遠低于實現經濟騰飛的人才密度標準(國際公認的7%和全國6.1%的平均密度);高層次人才較少。全市人才隊伍中,研究生以上學歷僅為8.6%,第一學歷為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全市不足10人,本科學歷占41.4%,而??埔韵抡?0%;從職稱上看,高級職稱僅占人才總量的6.4%,中級職稱占38.8%,初級以下占54.8%,與發達地區和省內先進地區相比明顯落后??萍奸_發和高級技工人才短缺。目前全市企業技術人才多數為生產操作或設備檢修方面的人員,而從事新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面的人才奇少。全市在職企業職工中,持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只有94人。
②人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一是專業分布不合理。文教、衛生等專業技術人員占全市人才總量的61%,而工程類、管理類專業技術人才卻遠遠滿足不了需要,特別是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整體性缺乏,投資、證券、國際貿易等外向型人才更是匱乏。二是行業分布不合理。全市89%的各類人才聚集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與企業的人才比達到9:1,導致了機關大量積壓人才,而工農業生產一線卻得不到應有人才支持。三是地區分布不合理。城區集中了大量的人才,甚至閑置,而農村和條件相對艱苦的鄉鎮人才屈指可數,嚴重制約了淮北市經濟社會的協調平衡發展。
?。ㄈ┗幢笔修D型崛起的機遇
1、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從宏觀環境來看,促進皖北地區又好又快發展“新十條”將淮北市全域納入政策的受惠范圍,其含金量更高、可爭取利用空間更大;從產業結構調整看,中央把今年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轉方式、調結構上,將給予資源型城市轉型崛起更多的政策、項目、資金支持,有利于淮北市延伸煤炭產業、做大非煤產業,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從動力轉換來看,改革創新總體步伐加快,有利于淮北擺脫“拼資源”“拼要素”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從統籌發展看,老城區改造、城市東進南擴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美好鄉村建設的步伐加快,將加速彌補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欠賬,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為增加城鎮人口、擴大投資、拉動消費創造有利條件;從自身潛力看,隨著“九個一工程”的持續實施,抓主抓重的牽動效應更加凸顯,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陸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些都為淮北市發展增添新的后勁。
2、多層政策機遇相互疊加
近年來,國家及安徽省先后出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中原經濟區、加快皖北地區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為淮北市加快轉型崛起提供了政策保障。如表3所示。
表3全國及安徽省重大政策文件中涉及淮北市轉型崛起的相關內容
3、發達地區產業梯次轉移
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受要素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迫切需要將煤化工等資源能耗型產業轉移到中西部能源富集地區?;幢弊鳛槿珖匾哪茉瓷a基地,具備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化工產業轉移的政策優勢和產業優勢。
?。ㄋ模┗幢笔修D型崛起的挑戰
1、經濟形勢嚴峻
從宏觀形勢看,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總體復蘇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發展條件和環境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從淮北自身看,受煤炭行業產能過剩、需求萎縮、價格下跌等當前因素,以及淮北市產業結構不優、經濟總量不大、質量效益不高等長期累積問題影響,經濟運行仍將處于非常困難時期。自2012年以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和支柱產業減收影響,淮北市財政收入持續下滑,2014年,全市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93.03億元,同比下降8%,收入總量在全省16個地市排名14位,稅收收入同比下降7.1%。
2、資源依賴性強
城市對資源具有較高的依賴程度,致使各產業間的關聯度不高,產業間的橫向協調性差,縱向發展水平低,產業轉型的基礎薄弱,從而造成產業結構單一,替代產業發育不良,城市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于資源的開采及粗加工。
3、環境問題突出
經過五十多年的持續開采,城市周邊形成了眾多的采煤塌陷區,土地資源銳減,生態環境惡化,城市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挑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塌陷土地約35.3萬畝,形成地下水漏斗區約45萬畝,城市周邊礦山地質環境和地下水均衡系統受到嚴重破壞,不僅制約了發展,破壞了環境,也嚴重影響到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
4、社會問題突出
主要表現在:①就業、養老等難度較大。因采煤而破壞的耕地,受農轉用計劃指標不足限制,縣區、鎮政府只能與煤礦企業達成協議,每年以青苗補償形式給予群眾補償,由于人均補助過低,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失地農民就業壓力、養老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為被征地農民建立養老保險金制度,地方財政要至少投入30億元,失地農民參保資金缺口較大。省屬煤炭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移交教育、衛生5000多名職工,因連續數年政策性調資,而且移交的企業職工近兩年面臨集中退休,退休金補差部分全由淮北市負擔,支付壓力較大。②基礎設施亟待發展?;幢笔幸虿擅核葜率怪鞒菂^內的人民路、長山路等10余條城市主干道嚴重受損,造成地下排污、排水管網損壞,城市排水、排污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尤其在雨季來臨時,極易造成城市內澇。③棚戶區改造難度較大。受煤礦長期開采塌陷影響,淮北市城市建設用地嚴重不足,用地使用率較低。由于一些工礦棚戶區在城市規劃區之外,按照政策要求,需要在城市較好地塊給予統一安置,因淮北市主城區面積較小,新增建設用地難以滿足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需求。
?。ㄎ澹┗幢鞭D型崛起戰略選擇
以上SWOT分析表明,淮北市城市轉型崛起機遇和挑戰并存,優勢和劣勢同在。我們以SWOT矩陣戰略模式為參考,認為SO戰略的城市發展模式相對較為成熟,可作為淮北市轉型崛起的首選戰略,即利用區位、資源、產業、投資環境、政策支持優勢吸引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城市轉型。(如表4所示)
表4安徽(淮北)轉型崛起戰略選擇
五、加快淮北城市轉型的對策建議
?。ㄒ唬┤ν七M工業轉型升級
1、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結合淮北市產業發展情況,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及園區轉型升級工程》,重點發展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鋁基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能源、生物醫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產值達到3000億元,確保1-2個進入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成為全市經濟發展增長極。
(1)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
加快推進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設,促進煤炭精深加工和多元轉化。以焦化項目為基礎,對焦化副產物精深加工和循環利用,重點建設甲醇和烯烴、芳烴及下游合成材料、高端精細化工、專用化學品等項目,不斷延伸煤電化產業鏈,向高端化、精細化發展。將基地打造成為“產業規模一流、技術裝備一流、產業鏈完整性一流、管理服務一流、綠色循環發展一流”的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成安徽省重要的煤基化工新材料基地、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國家級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基地。到2020年實現產值1000億元。
(2)鋁基新材料
圍繞“鋁材原料—變形鋁合金—高精板帶箔”、“鋁材原料—變形鋁合金—擠壓鋁基新材料(管、線、型材)”、“鋁材原料—變形鋁合金—鍛壓鋁合金新材料(汽車輕量化零部件)及粉末”、“鋁材原料—壓鑄鋁合金—鋁合金鑄件(鋁鎂汽車輪轂、發動機等)”四個產業鏈,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建設鋁基新材料產業園和鋁基復合材料產業園,積極引進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集中力量發展鋁基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鋁合金新材料,培育鋁基新材料產業集群,打造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鋁基新材料產業基地。到2020年實現產值300億元。
(3)電子信息
根據電子信息產業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勢,順應國內電子信息產業布局向中西部轉移的態勢,依托海聚科技園、金龍電子、迎輝光電等龍頭企業,定位產業鏈重點環節,重點發展智能終端、物聯網、儲能電池、行業電子、核心電子元器件、新型電子材料等領域,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配套中小企業,促進產業集聚和融合發展,打造成為全省重要的移動通訊產品生產基地。積極引進3D打印與信息技術綜合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基于“互聯網+”的3D打印服務基地,促進我市增材制造(3D打?。┊a業發展,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到2020年實現產值550億元。
(4)高端裝備制造
依托礦機裝備制造產業基礎,發展高端成套礦機裝備,進一步向現代農業裝備、電力機械、環保設備、數控化裝備、機器人、軍工機械等高端裝備制造方向拓展,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積極引進一批智能制造項目,向研發設計和高端智能裝備升級。重點扶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生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中小型企業,為大型高端設備企業提供配套,延伸高端設備產業鏈條。到2020年實現產值400億元。
(5)新能源
充分利用淮北及周邊地區各大礦區采煤沉陷區大量的閑置水面和塌陷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良好的電網接入系統等優勢,積極引進國內行業龍頭企業來淮建設光伏發電項目。以淮北經濟開發區、濉蕪現代產業園為依托,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逆變器及配套設備等產業,形成太陽能光伏應用與產業發展相互依托、互動發展的格局。加強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推進秸稈發電,鼓勵固體成型燃料利用,建設生物質炭氣電聯產項目和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加快全市風電資源開發,推進配套電網建設,建設一批風光互補電場。積極推進瓦斯發電項目。到2020年,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50萬千瓦,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100億元。
(6)綠色食品
依托農產品資源優勢,以鳳凰山、百善等食品產業園為載體,大力發展糧食、果蔬、肉制品、方便食品、飲料酒等綠色食品產業,著力提高食品產業科技含量和質量安全水平。樹立抓食品必須創品牌的理念,引導產業向綠色、有機、休閑、保健、安全、養生等高端化、功能性方向發展,培育若干特色品牌。依托“黃淮糧倉”打造“國人廚房”。拓展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積極發展食品包裝、食品物流等配套產業,加快建設食品產業集群,建設成為國家級綠色食品產業基地。到2020年實現產值550億元。
(7)生物醫藥
充分發揮現有生物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技術條件成熟、產學研關聯度較高的生物產業領域和重點產品,對接國家重大專項,以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為核心,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的關鍵技術,壯大華潤金蟾、科寶生物、安徽康爾欣生物制藥等一批龍頭企業,實現重點領域的跨越式發展,逐步將生物產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瞄準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快引進培育集種植(養殖)、提取、研發和生產為一體的現代中醫藥生產企業,把安徽康爾欣生物制藥建設成仿野生石斛系列產品生產基地,把華潤金蟾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抗腫瘤中藥和中藥配方顆?;?。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值100億元。
2、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
堅持創新驅動,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提高運營的質量和效益,做到資源高效、循環、低碳利用,促進煤炭、電力、裝備制造、紡織服裝、新型建材五大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1)煤炭
轉變煤炭發展方式,合理控制新增產能,推動煤炭綠色開采。加快國有煤礦改造升級,提升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優化煤炭開發布局,提高生產集中度。引進先進技術工藝,探索利用粉煤灰提取鋁和沸石,進一步延伸煤炭產業鏈。推進煤炭液化、氣化等清潔化利用,全面提升煤炭產業的綜合創新能力,促進煤炭產業由單一能源向互聯智能能源轉變。實施瓦斯治理、水害防治、應急避難救援等重大安全工程,推行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不斷提高煤炭安全、高效開采水平。到2020年產值達到300億元。
(2)電力
支持淮北礦業、皖北煤電謀劃建設煤電一體化項目,推進煤炭就地轉化,進一步提高煤炭集中高效發電比重。做好延伸、跨越文章,拉長“煤—電—焦—化—材”產業鏈條。加快建設大型清潔高效坑口燃煤電廠、熱電聯產和資源綜合利用電廠。建設國家示范工程平山電廠二期(1×135萬千瓦)項目,積極推進國安二期、虎山二期、臨渙中利三期、大唐熱電聯產等項目。推進并網配套工程建設,積極爭取與國家“西電東送”“北電南送”工程互聯互通,拓展省外電力供應市場。到2020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700萬千瓦。
(3)裝備制造
推進煤炭機械產業改造提升,重點發展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煤炭綜采綜掘設備、洗選加工裝備、高端礦山裝備等,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礦山機械裝備產業示范基地。加強高效防爆電機、節能變壓器、智能化斷路器、低能耗電線電纜等電工電氣產品研發與推廣。積極發展新型車用鉛酸蓄電池、鋰離子電池及其他節能產品,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優勢的濉溪縣電池產業集群。推進通用設備、金屬制品等產業高端化發展。到2020年,總產值達到600億元。
(4)紡織服裝
堅持做高產業、做精工藝、做大品牌,依托華孚紡織工業園和杭淮現代紡織工業園,積極延伸產業鏈,提高加工深度和檔次。加快擴大緊密紡比重,重點發展高檔精梳紗線、色紡紗線、差別化紗線、純棉和混紡高檔提花面料、生態和仿真高檔服裝面料。擴大高檔服裝面料和寬幅家紡面料生產規模,探索發展功能性面料、環保型紡織品和智能化紡織品。加大技術創新和改造力度,大力推廣綠色清潔印染和小批量的柔性整理加工。支持創建服裝自主品牌,積極引進高檔服裝和家用紡織企業,不斷提升服裝加工規模和檔次。到2020年,總產值達到200億元。
(5)新型建材
立足資源、能源優勢,以循環經濟為抓手,不斷擴大煤矸石、粉煤灰、煤渣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規模,大力生產保溫砌塊、蒸壓磚、陶粒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建設淮海實業集團新型建材示范基地。培育發展節能環保高分子材料、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及其它新型建材。到2020年,總產值達到250億元。
3、促進開發園區特色發展
明確各開發園區主導產業和發展方向,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產城融合,引導各開發園區分工合作、聯動發展、轉型升級,努力把開發園區打造成產城一體的新城區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
(1)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圍繞各園區主導產業,以重點企業為龍頭,積極建設園中園,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不斷延長產業鏈,加快培育特色產業集群,重點建設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鋁基新材料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綠色食品產業基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等。
(2)加快產城融合發展
堅持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統籌規劃建設主城區和開發區公共服務設施,優化開發區產業功能、城市功能、生態功能布局,合理確定產業、公共服務、居住和生態用地比例,提高開發區人口承載能力。加快推進市開發區新區產城一體化進程。
(3)推動綠色集約發展
嚴把環境準入關,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筑密度、能耗等不達標的項目禁止入園。加快開發園區環?;A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污染物集中處置。鼓勵開發園區建設循環、低碳、生態等綠色園區。
4、加強品牌質量建設
積極爭創國家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全面提升淮北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水平。
(1)強化質量標準
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推進關鍵領域質量攻關,籌建國家礦山裝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加快檢驗檢測技術支撐服務平臺建設,提高產品質量。以爭創中國質量獎、省政府質量獎、市長質量獎為引領,提升標準研制水平,推動企業產品采標。到2020年,質量建設水平明顯提高,爭創省政府質量獎1-2個,評選市長質量獎8-10個。企業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20項以上,主導產品采標率達到80%。
(2)做好商標品牌培育
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和商標戰略,積極鼓勵扶持企業參與申報馳名、著名和知名商標,引導走品牌興企之路,加大品牌保護力度,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到2020年,全市爭創中國馳名商標10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省著名商標80件,培育淮北市知名商標100件,安徽名牌產品20個,淮北市知名產品40個,品牌經濟比重超過65%。
?。ǘ┐龠M服務業提速增質
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形成經濟發展新支撐。到2020年,新增規模以上現代服務業企業40個,新增5個以上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全國500強服務業企業1家。
1、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以信息化為技術支撐,以服務模式和管理方式創新為路徑,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與一、二產業協同聯動發展,培育服務經濟新增長點。
(1)現代金融
積極引進各類金融資源,大力發展村鎮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和小貸、擔保等新型金融市場主體,爭取設立融資租賃、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構建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加快地方金融發展平臺建設,組建淮北金控集團、同創擔保集團和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皖北融資中心,積極推動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改革。加快資本市場發展,著力擴大股權融資規模,推進優質企業主板上市,支持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融資,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完善創業投資機制,大力發展私募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產業基金等各種股權類投資基金。到2020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
(2)現代物流
依托交通樞紐、產品集散地和產業集聚區,重點推進傳化公路港、青龍山鐵路無水港、鳳凰山物流園、郵政快遞物流園、高鐵新區物流園等物流園區建設,著力打造以能源和重化工產品為特色的兩淮物流中心。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突出發展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中心;大力培育現代物流服務品牌和有競爭力的物流企業,改造升級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促進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互聯互通,努力構造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規?;默F代物流服務體系。加強與本地物流企業合資合作,培育一批品牌化、專業化物流企業。重點發展農村物流和綜合配送,完善市-縣-鄉-村物流體系。鼓勵供銷系統、郵政行業、商貿零售系統龍頭企業充分拓展現有配送業務,積極發展共同配送、統一配送。力爭到2020年,實現增加值90億元,培育壯大主營業務超過億元以上的物流企業15家,建成皖北重要的物流樞紐城市。
(3)商務服務
大力發展會計、審計、稅務、工程咨詢、認證認可、信用評估、經紀代理、管理咨詢、市場調查等專業服務。積極發展律師、公證、司法鑒定、經濟仲裁等法律服務。加快發展項目策劃、并購重組、財務顧問等企業管理服務。規范發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薦、人員培訓、勞務派遣等人力資源服務。加大企業總部、地區總部、采購中心的培育引進力度。加快市會展中心建設,整合社會資源,著力打造淮北食品工業博覽會、石榴文化旅游節等展會品牌,提高展會規模和檔次。以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為契機,努力把老工業區打造為我省高端商務服務業發展的示范區,建設成為區域性高端智力服務綜合區。
(4)科技服務
大力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和綜合科技服務。面向鋁基新材料、煤化工合成材料、綠色食品等產業基地和集群,建設一批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臺。依托市內外科教資源,建設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科技服務與企業對接,促進工業設計與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升科技服務對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能力。
2、提升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把握消費需求升級大趨勢,面向城鄉居民生活,豐富文化旅游、商貿流通、居民服務、健康養老等生活型服務業內容和形式,推動向綠色、特色、便民化發展,穩步提升多樣化居民服務水平。
(1)文化旅游
加強文化旅游產業與煤炭產業、食品制造產業、現代農業等業態深度融合發展,打造隋唐運河歷史文化、精品工業旅游、美好鄉村自然風光和紅色傳統教育等精品旅游路線。加快推進南湖景區、中湖景區、龍脊山風景區、“四季榴園”風景區、“長壽南山”風景區、口子文化博覽園、濉溪文化產業園、烈山文化創意產業園、淮海戰役紀念館、總前委舊址等旅游景點建設。深入挖掘研學旅行資源,培育一批適宜中小學生寓教于樂的研學旅行基地。
(2)商貿流通
完善城市商貿服務功能,加快引進大型商業綜合體,優化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引導主城區商貿服務業由帶狀分布向現代化商圈轉變。加快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實施城區農貿市場維修改造計劃。積極推進傳統商貿業與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現代新型業態融合發展,支持供銷、郵政、商貿流通企業開展連鎖配送,構建便捷、高效、安全的城鄉流通體系。完善農村服務網點,發展農村連鎖經營網絡。積極開展多層次示范創建,打造一批特色商貿“金字”招牌。
(3)居民和家庭服務
優化社區商業網點規劃布局和業態配置,鼓勵建設社區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維修服務、再生資源回收點及健康、養老、看護等大眾化服務網點于一體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推進農村村居社區化,打造集商貿、餐飲、公共服務、文化、生活、配送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村社區中心。加快發展家政、殘疾人居家照護、嬰幼兒保育等居民服務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創辦、發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機構,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務市場和經營機構。
(4)健康養老
樹立健康養老大產業觀念,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大力拓展養老服務領域,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淮礦集團職防院健康養老等項目建設,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加快公辦養老機構服務模式創新,提升服務能力。支持社會資本通過參與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積極推進健康培訓、健康咨詢、健康保險等行業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5)房地產
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落實戶籍制度改革,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出發點,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增強房地產中介、物業管理等服務功能,健全房地產市場服務體系。
3、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引導居民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推廣,著力擴大信息消費,推動電子商務B2B、C2C及O2O市場發展。切實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大力發展多樣化生活性服務消費和綠色消費。支持流通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進一步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和流通網絡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農村商品流通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點農村流通工程。支持城市停車、新能源汽車充電等新型消費設施建設。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消費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和市場準入、退出制度。
?。ㄈ┩七M農業現代化建設
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以龍頭企業為支撐,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1、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在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構建南糧、北菜、東部沿山特色水果、近郊休閑觀光農業四大產業板塊,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
(1)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堅持穩定總產、提高單產、優化品質的總體思路,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深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開展土壤有機質提升行動,加快推進中低產田改造,不斷擴大高標準農田面積。推進農業機械升級換代,提高農機化水平。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活動,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力爭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49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0萬噸。
(2)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
穩定發展生豬、家禽養殖,加快發展草食動物養殖,著力打造100萬頭生豬、3000萬只家禽、100萬頭(只)食草動物等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全面提升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水平。充分利用塌陷水面資源,積極發展水產健康養殖,重點建設萬畝城郊休閑漁業基地和萬畝標準化精養魚塘。到2020年,畜禽規?;B殖比重達到85%以上。
(3)加快發展高效特色農業
城市近郊以溫室、大棚為主,重點發展設施農業,大力發展規?;卟朔N植基地,積極創建國家和省級蔬菜標準園,打造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東部沿山地區積極發展以葡萄、石榴為主的特色水果,著力建設特色水果種植帶,不斷擴大“段園葡萄”、“榴園石榴”等水果品牌的影響力。加快建設城郊苗木花卉基地和林木良種基地,扶持壯大林木花卉業。加快建設東外環休閑農業長廊,連接榴園、高岳、鳳凰山等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都市休閑農業產業圈。
2、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1)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按照做大總量、培育品牌、集群發展的方向,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精深加工轉型升級。培育壯大一批在全國、全省居行業前列的農產品加工骨干龍頭企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繼續推進鳳凰山、百善兩大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和省級農業現代示范園區建設,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積極打造全國重要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提高農業附加值。到2020年,培育農產品加工骨干龍頭企業200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達到800億元。
(2)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壯大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經營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高農業規?;M織化經營水平。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鼓勵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全程土地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服務托管。到2020年,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超過40%,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2000家和1500家。
(3)健全農業科技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發揮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繼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防控和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增強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積極發展農業經營性服務,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管理,規范服務行為,維護服務組織和農戶的合法權益。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積極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積極發展現代種業。增強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能力。提高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為農生產服務水平。
3、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加快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在蔬菜、水果標準園和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率先實現無公害生產全覆蓋。加強農業投入品等源頭鑒定,加強風險檢測和執法監測,開展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和有獎舉報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建設和管理,完善監管機制,嚴厲打擊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為。積極創建國家、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4、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實現化肥、農藥用量零增長。推廣節水灌溉,推行農藝節水保墑技術,推廣抗旱品種,加快農業高效節水體系建設,發展節水農業。綜合治理地膜污染。防治耕地重金屬污染。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控制畜禽養殖污染。通過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方式,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加大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提升林業生態功能。嚴控工礦企業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農業外源性污染。
?。ㄋ模┘涌烊瞬排嘤c引進
1、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進一步整合培訓資源,完善培訓體系。對內以淮北煤師院、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市工業學校、礦務局技校等為主陣地;對外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同各高等院校、
科研機構、知名企業建立培訓基地,大力培養急需專門人才。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同時鼓勵在職人員參加高層次繼續教育學習。
2、建立高層次和緊缺人才引進機制
加快建立完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進機制,豐富人才引進形式,通過依托產學研聯合體、項目招標、人才租賃、參與技術攻關與開發、投資創辦實業等方式吸引外地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到淮北市工作。
盡快結合我市目前發展實際,制定《淮北市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xxx辦公廳于2017年12月份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我市也于去年12月份在全省率先實施了《高層次人才儲備金制度實施辦法(試行)》,充分給予在淮人才價值體現,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建設人才高地。下步,我們還要繼續加大招才引才力度,擴大政策覆蓋面,不僅要招引高層次人才,還要招引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積極與企業對接,了解企業所需所急,增強引進人才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減少盲目性。開展“專家與企業科技對接”活動,搭建專家智力與淮北重大項目科技對接平臺。增強在人才引進、使用和培訓環節中的服務意識,實行拔尖人才職業生涯設計制度,使人才在職業平臺上不斷升值,使其能更好地融入淮北,服務淮北。
3、建立各類人才平等競爭健康成長機制
妥善處理好引進人才和現有人才的關系,實行現有人才和引進人才同等貢獻同等待遇,避免因待遇的不同而挫傷現有人才、本地人才的工作積極性,防止現有人才的流失。
允許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對特殊人才采取特殊分配辦法,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實行優惠待遇政策,自主確定工資標準、分配方案,實行檔案工資與實際工資相分離,穩定高層次人才隊伍。
實行傾斜政策,建立高級人才特殊補貼政策。在享受普通職工相關保險福利的同時,各單位可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對高層次人才單位可為其增加投保險種,提高保費標準,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定期免費體檢等制度。
?。ㄎ澹娀咧С?/strong>
1、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長期以來,淮北市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雖然在國家的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下逐步得到分期分類解決,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短期內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建議進一步落實國家支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繼續加大對淮北市轉型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專項上給予傾斜。對中央和安徽省安排的社會建設項目、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等,要逐步減少或取消淮北市級財政配套,以提高淮北市自身調整發展能力。
2、提升“資源綜合利用和繼續特帶產業培育”專項支持力度
接續替代產業的培育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崛起的核心問題,其既能鞏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又是充分吸納勞動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重要抓手。從2010年起淮北市鋁基新材料、食品、紡織等項目得到國家專項的支持,促進了產業加快發展。但是由于淮北城市歷史問題積累太多,當前的專項支持不能夠滿足淮北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的需求,需要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能夠擴大這一專項的支持資金規模,對像淮北這樣問題較為嚴重的城市擴大支持范圍、提高支持強度,更有力地促進地方轉型崛起。
3、爭取中央按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支持淮北
財稅支持政策。建議對淮北市域內的工業企業,比照享受東北老工業基地關于企業增值稅抵扣和所得稅優惠政策。作為煤炭城市,塌陷地治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道路維護(塌陷原因)任務較重,建議中央進一步加大對淮北市基礎設施國債轉貸資金的投入,豁免原農林水及基礎設施國債轉貸資金。
國有企業改革政策。(1)建議淮北市參照享受“國家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的有關政策,使淮北的國有企業能夠享受與“政策性破產企業”相同的優惠政策。借鑒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驗,國家在社保、企業政策性破產、稅收、減免表外欠息、核銷呆壞帳、大型企業主輔分離等方面支持淮北加大企業兼并重組步伐。(2)建議中央下劃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時能夠按照中央企業的有關政策,中央按基數給予保障過渡期后的相關費用。
接續產業政策。建議國家在重大項目布局上予以優先考慮,并安排專項國債支持淮北發展煤化鹽化一體化、大型煤制甲醇等重大煤化工項目和火電基地項目。
對外開放政策。建立淮北海關。批準淮北享有外商投資企業自用設備進口免稅確認資格。對鼓勵類、允許類外商投資企業核準放寬到1億美元。
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政策。在科技創新、技術改造、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等方面給予傾斜。
加大對淮北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支持。國家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工業調整項目和高新技術發展項目,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技術改造國債資金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淮北市等中部老工業基地城市以項目和資金支持,并對項目涉及的用地國家調控指標給予重點保證。
結語:我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但是這些資源多數為不可再生資源,儲量十分有限,在多年的過度開發之后,資源枯竭現象日趨明顯,由此伴生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民生問題也隨之而來。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進行分析,為我國同類城市提供相關政策參考,做到未雨綢繆。
本文的研究對象:以煤炭資源開采而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長期以來城市經濟嚴重依賴煤炭經濟的發展,隨著煤炭資源的日漸枯竭,推進城市轉型,成為事關淮北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幢笔谐浞掷?009年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2012年獲得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延續五年政策支持的機遇,著力培育非煤產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依托塌陷區建設山水生態城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創新,加快推進城市轉型。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淮北市高度非均衡的產業結構具有很強的剛性,替代產業發育不良,產業轉型的基礎薄弱,城市綜合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采煤塌陷區治理、失地農民等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等加之受宏觀經濟下行和支柱產業減收影響,轉型發展的障礙仍然較多,需要政府和社會長期努力,才能最終達到城市全面轉型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特色:在充分調研了解淮北市轉型發展取得的成效基礎上,對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環境整治等指標進行評估分析,指出淮北轉型發展目前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營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環境及加大綜合性政策支持等對策建議。
本文的研究不足:在轉型發展現狀與經驗總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上,沒能夠站在區域發展的大環境下進行研究,且對城市轉型問題的分析還有待于深入。支持轉型發展的政策等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細化和研究,并根據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及時調整轉型發展政策。
參考文獻:
[1]王素軍.資源型城市理論研究述評[J].甘肅社會科學,2010(4):83.
[2]王志峰,趙鵬飛.科學發展觀視角下動力衰減型資源城市轉型戰略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70-73.
[3]xxx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EB/OL].[2013-12-03].
[4]范振林.中國礦產資源消耗與經濟社會發展.現代礦業[J],2013(2):3.
[5]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04-222.
[6]Machintosh W A.Economic Factors in Canadian History[J].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1923,4(1):12-25.
[7]Innis H A.The Fur Trade in Canada:An Introduction to Canadian Economic History[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30:383-402.
[8]Brady A.Harold Adams Innis,1894-1952[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53,19(1):87-96.
[9]Library and Achieves Canada.Staple Theory[EB/OL].[2010-11-03].http://www.collectionscanada.gc.ca/innis-mcluhan/030003-1020-e.html.
[10]Robinson J L.Geographical Reviews[J].American Geographical Review,1964,54(2):289-291.
[11]Lucas R A.Minetown,Milltown,Railtown:Life in Canadian Communities of Single Industry[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1:410-423.
[12]Bradbury J H.Towards 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esource-based Town Development in Canada[J].Economic Geography,1979,55(2):147-166.
[13]Bradbury J H.St-Martin I.Winding Down in a Quebec Mining Town:A Case Study of Schefferville[J].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83,27(2):128-144.
[14]Bradbury J H.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Cycles in the Mining Sector:The Case of the Quebec-Labrador Region in Cana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4,8(3):311-331.
[15]姚睿,胡兆量.北美澳洲工礦城鎮發展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1997,(1):41-44.
[16]O’Faircheallaigh C.Economic Bas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Northern Territory Mining Towns[A].Brealey C T,Neil N P.Resource Communities:Settlement and Workforce Issues[C].Melbourne:CSIRO,1988:41-63.
[17]齊建珍.資源型城市轉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15.
[18]焦華富,陸林.西方資源型城鎮研究的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0,(3):291-296.
[19]Ross D,Usher P.From the Roots Up:Economic Development as if Community Mattered[M].Toronto:James Lorimer&Company,1986:55-68.
[20]Barns T J,Britton John N H,Coffey W J,et al.Canadian Economic Geography at the Millennium[J].The Canadian Geographer,2000,44(1):4-24.
[21]Slocombe D S.Resources,People and Places: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in Canada 1996-2000[J].The Canadian Geographer,2000,44(1):56-66.
[22]Parker P.Canada-Japan Coal Trade:An Alternative Form of the Staple Production[J].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97,41(3):248-267.
[23]Peters E,Rosenberg M W.Labor Force Attach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Native People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5,18:77-106.
[24]Defrancesco R J.The Federal Crown,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and Aboriginal Title:An Examination of Issues Surrounding the Management and Use of Oil and Gas Land in the Northwest[J].Energy Studies Review,1998,8:232-248.
[25]李文彥.煤礦城市的工業發展與城市規劃問題[J].地理學報,1978(1):15-19.
[26]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04-222.
[27]樊杰.我國煤礦城市產業結構轉換問題研究.地理學報,1993(3):566-573.
[28]張米爾,武春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障礙與對策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2):16-18.
[29]朱訓.21世紀中國礦業城市形勢與發展戰略思考.中國礦業,2002(1):2.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jerryandcynthia.com/chachong/178252.html,